文章資料庫

文章資料庫

專訪譚伊婷: 蝴蝶破繭的故事

作者:香港心性教育協會

譚伊婷Sarah留著中長頭髮,輕柔的打扮,時而腼腆微笑,時而開懷暢談,散發著女性那份溫柔細膩的氣息,同時言談間很有自己的想法,思維清晰而細說她年少時一身男性打扮,遊走四段同性關係到現在擁抱自己身而為女性的身份,期待有一天走進入婚姻,學習兩性關係微妙的互動,在愛中成為一個更美麗的自己。

 

爸爸手把手帶大 不自覺男性化

「從我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,我就要躺在爸爸的肚子上才能安穩地入睡,爸爸一把我放下就大哭了。」Sarah道出她出生那年爸爸剛好失業,媽媽需要外出工作,照顧她的責任就落在爸爸的身上,人類起初由母親乳養的階段轉到父親手上,自然建立了一份很深感的父女情,彷彿一切的安全感和愛的滿足都來自於她與父親的連繫,就連性別的認同也漸漸發展成為男孩。

(年輕時的Sarah)

「我現在回想,我兩歲就認為自己是個男孩」因着與爸爸的感情十分要好,Sarah被父親正面顧家的形象感染,她想要模仿父親,學習他成為一個出色的人,言行舉止於是日漸男性化。「童年和我玩耍的都是叔叔伯伯,就連在屋邨踢足球的小子們都看不出我是個女生,還以為我是個男孩」Sarah大笑道,和她現在給人的氣質有著天壤之別。

 

骨肉相連的母女 只有薄弱連結

相對爸爸,Sarah提起媽媽時不免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失落感。「媽媽情緒常常忽高忽低,記得有次我還是小學生,早上出門,卻見到媽媽在客廳哭,那一整天我在學校都心不在焉,很焦慮,會在想是否我做錯了甚麼傷了她的心,但下午回家見到她又好像沒事一樣,我自己也搞不懂」後來Sarah漸漸長大,才理解媽媽患有躁鬱症,情緒會隨著病情起伏來回擺蕩,而不是她個人問題造成媽媽傷心。

“媽媽情緒常常忽高忽低,記得有次我還是小學生,早上出門,卻見到媽媽在客廳哭,那一整天我在學校都會心不在焉,很焦慮”

只是當年的小Sarah又怎能明白,媽媽既無力回應她的情感需求,她也與媽媽不親近,這樣才能保護自己的心不再受傷。Sarah形容早期她眼中的女性就是情緒化,難以回應及照顧身邊人的需要。她不情願走和母親相同的路,不想自己成為同樣軟弱的人,於是她刻意淡化自己女性的氣質,小二的時候更請媽媽帶她去剪短髮,着男裝衣服,但身為女兒,需要從母親而來的女性認同和愛的渴求從來沒有消失過。

 

被女同學吸引 同性愛戀歷程

隨著年月更替,社交圈子由家庭擴展到學校,Sarah慢慢發現自己被某些氣質的女同學吸引,「記得小四的時候,我被一個漂亮又數學成績不錯的女同學吸引,當然那時沒有表白,也不知道那種吸引就是喜歡上她」現在回頭看,Sarah發現原來自己的自我形象很低落,覺得對方又有美貌,又聰明,很想成為對方,既漂亮又有腦筋,以填補自己心中那份女性形象的缺失。

(大專時與同學的合照)

到了中學階段,Sarah入讀了一所女校,因着自卑和沉默的性格,顯得與同學格格不入,「我成為了一個同學欺凌的對象,她們會倒掉我書包的書進垃圾筒,甚至常常拿我當笑話來閒話家常」Sarah表示當時她只會默默承受,但身邊有看不過眼的同學會為她出頭,獲得朋友出手相助的同時,她感受到一絲絲被保護和被照顧的暖流,正好尋回在母親身上從沒有感受過的愛和關顧,彷彿在友情和愛情重疊的感覺下,使Sarah不禁深思自己是否一個同性戀者。在女校充滿同性戀人的氛圍下,她中三時就開始了第一段同性戀人的關係,接續是一段又一段的「女女」戀愛史,享受扮演男性化戀人的角色的同時,也樂於被女朋友如母親般呵護照顧。

 

相比戀人親密 更渴求朋友間的互動

「越與自己的女朋友密切,我越害怕,我更想要的是朋友的關係」Sarah走過幾段「女女」戀人關係,發現每一次和喜歡的女孩發展成情侶關係,走過一段路程後,她都會有點壓力,一方面害怕親密關係中專一的承諾,另一方面她不想只專注在一個人身上,她更想要和不同的人發展友誼,往往這些互動都引起另一伴的不安,深怕她是不是變心要愛上另一個女生了。回頭看,Sarah渴望更多與人連結其實是出於女性的本質,但在相對已處於缺乏安全感和排他性強的關係中,Sarah無法自由地建立其他純粹並健康的同性友情。

“更想要和不同的人發展友誼,往往些互動會引起另一伴的不安,深怕她是不是變心愛上另一個女生”

(Sarah初期回教會的形象)

後來機緣巧合下,Sarah於2005年透過當時第三任女朋友的陪伴下到了教會,從那天起,到現在都活躍於信仰的群體中,教會存在不同背景和年齡層的人士,Sarah在教會中這個充滿愛的地方,孤單感慢慢消退,並安身在一個穩定和多方多人的愛的來源,學習和不同人士建立更健康穩固的友誼。「我在教會深深感到被愛,不論早期我比較男性化的打扮,或是現在和一般女性沒有大差異,教會的朋友都始終於一地看我為一個女性看待」Sarah感到無論她怎樣呈現自己,她都得到一份尊重和接納,這是她最渴望被對待的方式。

 

重建人際關係 建立健康形象

「透過教會姊妹與我建立對等的互動關係,我感到被愛被接納,我的身份認同和自我價值也被重建了」Sarah說她由男性性別認同回復到重新擁抱自己的女性身份的女士,是一段歷程,她自覺由扭曲的自我形象到能夠擁抱自己,感到有力量面對人生,是漫長的轉化,就是在人與人彼此尊重的關係為前題下,她學懂如何自愛和照顧自己,不再需要依賴另一個女性來滿足自己被愛、被肯定、被重視、被明白、價值感和親密感的需要,也不需要用另一個愛上女性投射她心中渴想的女性型象出來,因為她現在可以在自己身上活出她喜愛的女性形象,並不違和。

(Sarah與現時教會朋友的合照)

“自覺能由扭曲的自我形象回復到擁抱自己,感到有力量面對人生,是漫長的轉化,就是在人與人彼此尊重的關係為前題下,她學懂如何自愛和照顧自己”

「我想與更多人分享我走過的歷程,我怎樣被幫助,就怎樣幫助人」Sarah帶著滿足的微笑把她的想法告訴筆者,而她現在已經在香港心性教育協會工作,致力陪伴有同性戀及跨性別困擾的人士並他們的家人,也期待日後有更多機會和不同範疇不同背景的人接觸,做更多和教育公眾和推廣協會相關的工作。

 
延伸資料:
「愛.同步」正視同行 | Sarah Tam生命見證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p2noGm0AMY&t=27s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