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 個案二:年輕男士CK的成長經歷
(以下是一段是他的模擬自白,內容反映真實個案,但略作改動,以保障當事人的私隱)
我的家庭很簡單,有爸爸、媽媽、哥哥、姐姐和我,我是家中最小的兒子。以前我一直覺得自己的家庭很普通,爸媽就是草根一點,經常忙於工作。我印象較深的是哥哥和姐姐,分別比我大七年和九年,所以當我還是小學生時,他們已經上了中學。我很記得小時候很孤單,經常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家中。
另一個深刻的記憶,就是父母常常吵架,我和姐姐總要負責拉開他們;我拉住媽媽,姐姐拉住爸爸。
因此我常見到的,就是一個淒苦的媽媽,常常聽她數落爸爸的不是,甚至是那些遠在我出生前的陳年舊帳。每當看到媽媽哭泣,我就很焦慮;媽媽當我是心肝寶貝(爸爸也稱呼我為「媽媽的寶貝仔」),我曾承諾會保護媽媽。
我到現在還清晰記得,我到了十二、三歲還會跟媽媽去朋友家搓麻將,感覺是很開心的一種玩意。不是說我自己完全不出去玩,但因為媽媽怕我學壞,我就不會去球場,所謂「出去玩」也只是到附近的遊樂場走走。慢慢地我傾向多讀書,常留在家,表現很乖。
身份認同方面,我跟媽媽很親密;跟爸爸也有好的回憶。記得爸爸到幼稚園接我放學,會經過一些舊區,傳來香噴噴的麵包味;周末爸爸不用工作時也會帶我去飲茶。所以其實我爸爸不是很差的,沒有暴力對待子女,但他也有缺點,沉迷麻雀耍樂。
我跟爸爸的關係較疏離,可能受我跟媽媽同一陣線的影響。一個人真的不能服事兩個人,選了一個就要遠離另一個。我選了媽媽,加上後來跟爸爸的一些誤會……我八歲那年,我爸曾對媽說「這個兒子(指我)一定要教,他不像大哥老實。這個兒子很不同,你看緊點。」那時的感覺就是不被爸爸看好,我很不甘心,自己讀書明明比哥哥姐姐好,而且很多人讚我乖,爸爸憑甚麼這樣說呢?從此,我就覺得有一堵牆架在我和爸爸中間。還記得有次我考第二,拿成績表給爸爸簽名,想得到他的稱讚,但爸爸的回應卻是:「看你下一年是否還能考得這麼好。」那一刻我很絕望,到底要考成怎樣爸爸才會笑?現在回看就明白可能是傳統中國男人的限制,但當時的我真的受了傷害,再沒有動力去建立與爸爸的關係。我與媽媽和姐姐都很易結連,相比之下,我家中兩位不大作聲的男人卻令我感到很困擾。我哥哥是修理汽車的,爸爸做建築工人,他們二人經常半聲不吭,我看著這兩個男人的背影,覺得自己永遠不會變成他們那模樣,因我自小已經常跟女孩子玩,男性的朋友都屬於文靜一族。以上的環境逐步塑造我的性格,成為一個温柔文靜的年青人。
至於我和朋輩的關係,其實也挺不錯。可能我讀書成績不錯,同學會問我功課,沒甚麼人欺負我,也沒覺得我很「女人型」。所以我在男校也能生存,我也不完全是運動白痴。升上中學時,知道有人會被欺凌,所以下意識會把自己跟那些被欺凌的「女人型」分別開來,像說話的聲音,我本來可以很嬌嗲,卻刻意講慢一點,用氣講,所以在中學階段也成為一個被接納的角色。然而在學校的欺凌文化中,有些人則沒那麼好運氣,部份被欺凌者甚至會認命,寧可被取笑「女生」也不願被人孤立。有些同性戀者亦很聰明,懂得如何避免被欺凌。
CK的成長經歷印證了另外三個重要原則:
原則四:要接納子女的獨特性別氣質和性情
CK自小跟母親的關係非常親密,與父親卻很疏離。CK也曾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和讚賞,卻往往失望而回;有時甚至聽到父親對自己一些負面和不信任的批評,又將他與哥哥比較。父親欣賞比CK大七年的兄長,可能因為後者較有男性氣概和剛強,較似自己。而CK因為與母親過分認同,表現較女性化和膽小,是母親的心肝寶貝,常偏幫母親去抗衡父親,自然得不到父親的歡心。跟父親和大哥關係疏離,大大影響CK建立性別自信。
其實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男性氣概和女性氣質,分別在於比例的不同。性別氣質的成因,包括先天和後天的各種複雜因素。CK的父親若能接納小兒子的獨特性別氣質和性情,不陷入過分的性別定型(Gender Stereotypes),又不將他與兄長比較的話,必然會改善父子的疏離關係,幫助CK建立男性氣概。
原則五:不要讓子女擔當或代替配偶的角色
夫妻關係惡劣,很容易不知不覺地從子女身上尋找慰藉作補償。我們看到CK漸漸成為母親訴苦的對象。母親對父親的各種不滿和指責,會阻礙CK對父親和男性建立認同,削弱性別自信,也妨礙他融入男性群體當中。
我曾遇見另一情況,就是一些父親因為夫婦關係惡劣而得不到性滿足,會漸漸轉向女兒尋求慰藉,最終引致亂倫,對女兒造成深遠的創傷,影響女兒的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發展。因此,父母切勿讓子女擔當或代替配偶的角色,妨礙子女成長。
原則六:幫助子女建立同性友誼
父母要關注子女入學後是否能夠和同學建立融洽友善的關係,特別是與同性別同學的關係。因為五至十歲是性別認同的鞏固期,孩子須要同性朋輩的接納和愛護,才能建立個人的性別自信(Gender Confidence)和自尊。這段期間若遭同性朋輩嘲笑、排斥、孤立,甚至欺凌,會帶給孩子重大的心理傷害。父母若察覺子女遇到這樣的困境,必須負起保護孩子的責任,疏導孩子的情緒,肯定孩子的性別身份,主動接觸老師表達關注和憂慮,並與校方商討處理和改善的方法。父母也可以主動幫助孩子與較合得來的同學建立友誼,如透過生日會,或在假期相約一些同學和家長到郊外旅遊或打球等康樂活動,使孩子在學校裡有好朋友看守支援。
雖然CK缺乏哥哥和父親的支援和保護,他卻很聰明,預知同性同學會嘲笑、欺負較女性化的同學,所以儘量隱藏自己女性化的一面,免受同學排斥,並且努力爭取好成績,建立自己在同學心目中的地位。這也是一些自我保護的好方法。
待續個案3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