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 個案三:八歲男童的個案
有一位母親發現八歲的兒子對裸體男人有性反應,很憂慮兒子是否有同性戀傾向的先兆。母親回想兒子自小較女性化、斯文、溫柔、敏感、怕黑、喜愛音樂,跳舞時像女孩,又不愛球類或多身體接觸的運動;在幼稚園時常被男同學嘲笑拒絕,不能和普通男孩「埋堆」。但兒子也有男仔頭的一面,喜愛科學及飛機大炮。
母親從網上尋找可以幫助同性戀者的心理醫生,最終找到了筆者。筆者先單獨接見母親一次,然後再跟她夫婦倆見面,卻沒有安排見那兒子。因為筆者相信父母的改變,自然會帶動孩子改變,特別是當兒子還年幼(少於10歲),父母的影響力相對較大。
一年後,母親向筆者報告孩子的改變和家庭關係的改善。
(以下是一段模擬對話,談話內容反映真實個案,但略作改動,以保障當事人的私隱。)
醫生︰你當初為甚麼會為自己的八歲兒子找精神科醫生?你又如何懂得來找我的呢?
媽媽︰一開始令我感到不安的,是兒子看一個電視節目之後的反應。當他看見一些非洲原始部落的裸體男人時,竟然問我:「果個雞雞係咪會豎起身呀?點解呀?」。
我覺得很奇怪,加上他的性格比較温文、敏感,喜愛音樂,跳舞時很像女孩子,又害怕跟一般較粗野的男同學玩,我當時想:「我嗰仔會唔會有同性戀傾向?」於是上網搜集資料。從各方面看來,似乎都有少少「危險」,就決定尋找香港在這方面的心專家,很快便找到你的名字。轉眼已經一年,真快。我好高興兒子改變了。
醫生︰你可以形容一下你兒子的改變嗎?
媽媽︰我覺得他的改變頗大。以前他不會跟其他男生玩,許多時都是自己一個人,或只同女生一起。但現在他有一班男仔朋友,相處融洽。有一次,他下課後活動,我到學校接他。當時他不知道我在場,我看見他和全班小朋友從課室走出來,他身邊大約有四至五個男生,大家一起跑去籃球場,拿起籃球追逐射籃。他以前不會這樣,如今能跟男生玩得投入。
我問兒子在學校還有沒有跟女同學玩,他說「d女仔好麻煩、好小器,一搶唔到波就發脾氣……女仔唔好玩。」
現在他看電視,多數選科學節目,或者關於槍械知識──有哪些類型、射程遠近,或甚麼美國戰爭、太平洋戰爭之類。有時有他有看關於非洲人或原始部落的電影或電視節目,但他會說「佢地唔著衫,好醜怪」。看見非洲女人(裸體),會好奇「點解個 auntie會咁?佢地唔覺得凍咩?」之類……我不覺得他有甚麼特殊關注,或者對性器官有甚麼反應之類。
醫生︰即是說,他目前似乎十分認同男孩子的身份,能夠「埋到男仔堆」。你覺得他為何會有這麼大的改變?
媽媽︰最大改變,相信是因為我丈夫見過你;你跟他說,爸爸對男孩的影響力較大。老公一開始不懂得照顧兒子,認為兒子還小,甚麼都不會懂,沒甚麼好談的。他不知道要如何當一個父親。因為他從小到大,家庭都沒這種「教導」,讓他知道以後作為「爸爸」應該怎樣做。加上他的思維方式跟一般人不太一樣,只專注自己喜歡的事物,從而疏忽了家庭責任和爸爸責任。
自從上次見過你,三個月後我跟他坦白傾談,大家結婚那麼多年了,生了孩子有一個家,我和他在裡面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呢?我承擔著一個傳統的角色,做阿媽及家庭主婦,包括所有家務、教導小朋友,全在我肩頭上;而他卻沒有在家中作主導。上次你跟他說:「媽媽只能帶大一個男仔,爸爸才能帶大一個『男人』」。這個訊息對他很重要。
自從我跟他認真地剖白後,他才說「即管試下啦」,結果試試下,他發覺,咦,原來兒子許多東西都認識,於是他覺得自己對兒子能發揮的影響力也不少。
我們家後面有一座山。星期六日,兩父子就去行山,一整個早上,邊走邊談,分享許多有趣事情。爸爸亦會儘量發掘跟兒子的共同興趣,例如槍械和戰爭,刻意講這方面的話題。老公喜歡物理、化學,於是他又引導兒子談論科學知識。兩父子一高一瘦,一肥一矮,老豆背著大書包,阿囝背著細書包,一人拿著一根樹枝就上山。
哈哈,那個畫面真有趣。有時我們也會三個人一起去(出街),有時則刻意讓兩父子獨處,相比從前,兒子亦願意遷就爸爸。以前兒子好怕爸爸,覺得爸爸一開聲就很兇,生怕自己「係咪又做咗曳曳的事情」,但現在反而覺得是阿媽經常教訓他。
兒子還有另一個改變。現在兒子跟我聊的都是瑣碎事,跟爸爸的話題則比較廣泛和深入,例如某類槍怎樣用?打仗用得著嗎?換句話說,兒子跟我們分別交談不同範圍的內容。
醫生︰看見你兒子的改變和一家人在關係上的改善,真的為你們很開心……你的兒子現在更能認同自己作為一個男孩的身份、又可以「埋男仔堆」、喜歡男孩玩意,你丈夫又願意陪兒子……。其他男生不會再欺負他,即使受到欺負,因為與父親的關係親密了,他自然會有信心得到父親的情感支援。相反來說,要是他被男生欺凌而又得不到父親支持,反被訕笑他像個女娃般就糟糕頂透,其男性身份會大大削弱。你很了不起,扭轉了整個家庭關係,爸爸「出番嚟」幫助兒子,是非常重要和美好的。
八歲男孩的成長經歷,印證了最後兩個重要原則:
原則七:父母要同心協力教養子女
很多現代父親仍受中國傳統觀念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所影響,將教導子女的責任全卸給母親,認為賺錢養家才是作父親的最大責任。其實父親作為一家之主,在教養子女上絕對是責無旁貸的,更應擔當領導角色。《三字經》中也有類似的教誨:「養不教,父之過」。當然,教養子女是父母共同的責任,倘若父母彼此相愛,同心協力教養下一代,效果自然更加顯著。但在管教兒女中,父親所扮演的角色,無論母親怎樣努力,也不可能完全取代。
八歲男孩的個案便印證了這一點。當父親積極參與教養、更多陪伴兒子,我們看到兒子一年後有顯著的成長改變。他明顯地改善了和同性同學的關係,母親發現他很開心能融入男同學群體一起打球,更從女同學中抽離,甚至抗拒與女同學打球,這都是鞏固了他男性身份的一些表現。另一方面,他和父親的關係也改善了,不再那麼懼怕父親的責備,多了與父親相聚交談,一同行山和建立共同嗜好,反映對父親的認同感增强了。
同時,母親又願意放手,並刻意安排孩子多與父親接觸,這一點十分重要,避免了孩子與母親過分親密認同。孩子能與母親在性別角色上分離獨立,對男孩的心性成長非常重要。
最後,我們看到父母之間的關係亦有改善,母親因著丈夫能做回父親的角色,感到無比欣慰和安心。父母在教養上同心協力的改變,確實帶動了孩子在性別認同上的重大改變。
原則八:努力建立父子情、母女情
通常父子關係的建立,是透過做一些事情(doing),而母女關係的建立,則通過一起傾談分享(sharing)。以下是一些建立父子情、母女情的好建議:
- 減少批評責備,多些稱讚肯定;
- 正面肯定與負面的批評的比例最好保持5:1;
- 給予子女充分的時間和關注;
- 父子或母女間親密的身體接觸、擁抱或一同洗澡是不可缺少的。
- 一起玩耍、運動,建立共同興趣及
- 在特別的日子,送子女一些具性別特色的禮物(gender-specific gifts)。
建立父子情時,母親要同時放手,刻意安排父子獨處的時間,並鼓勵兒子學習父親的榜樣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同樣,父親對女兒的性別認同也一樣舉足輕重,要是父親常常愛錫母親和女兒,對女兒接納和喜悅自己的女性身份角色,有莫大幫助。
4. 給單親家庭的一些建議
上述各項原則,都須要父母同心協力教養子女。很不幸,近年單親家庭(甚至在信徒當中)愈來愈多,其中多由母親獨力撫養子女,缺少父親的參與和支援,母親教養時倍感孤單和吃力。無論是單親的父或母,若能夠從親友當中尋找支援,擔當子女代父或代母角色,一方面可紓緩部份壓力,更可彌補單親教養之不足。要是配偶早逝,則可以多向子女講述已離世配偶的長處和生前的好榜樣,並鼓勵子女敬仰、學習和模仿已離世的父或母。
至於單親的父或母,切忌常在子女面前數落對方的不是;宜讓子女仍然得到不再同住的父親或母親的愛,儘量不要阻礙對方定期接觸子女,那才可以減少對子女性別認同和性格成長的負面影響。
5. 結語:抓緊機會 建立子女性別自信
筆者很欣賞《聖經》中提醒父母教養子女的一句話:「趁有指望,管教你的兒子,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。」(箴十九18)經文的意思是說,趁著管教還有作用的時候,趕快抓緊有限的時間管教孩子。也就是說,愈早管教,愈小的時候管教,就愈有效。當孩子長大了,教導就事倍功半,因為孩子愈大,朋輩、互聯網資訊和社會風氣潮流的影響力就愈強。兒科醫生或心理專家都同樣指出,成長中有不同的關鍵時機,孩童期是最佳的學習時間,吸收最快、最好的成長階段,例如語言學習,良好生活習慣和道德價值觀的培育,都是愈早愈好。
子女的性別認同發展,大約在十歲時已經確立,而在青少年期間想改變性別認同的難度會大大提升。到了成人階段,改變的機會更加渺茫。所以父母的確要抓緊培養子女性別認同和建立性別自信的關鍵階段,切勿讓這機會輕易溜走。
參考資料
Nicolosi, J., & Nicolosi, L. 2002. A Parent’s Guide to Preventing Homosexuality. Illinois, Downers Grove: InterVasity Press.
Wong, Melvin W. 2013. Raising Gender – Confident Kids: A Practical Guide. (New ed). Singapore: Armour Publishing.
黄偉康博士著,《性別有自信,孩子更快樂》(中譯本)。2013。台灣:校園書房出版社。